同济大学刘国锋/华东理工大学曲大辉《JACS》:光调制超分子聚合物圆偏振发光的可逆翻转和发射颜色切换
化学自组装体系由于受到多种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协同影响,展现出对外界环境的高度敏感性,并具备超分子手性动态调控甚至可逆翻转的特性。这种动态调控对于开发刺激响应型圆偏振发光(CPL)材料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通过精确控制CPL材料的手性方向和发光颜色,可以显著提升
化学自组装体系由于受到多种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协同影响,展现出对外界环境的高度敏感性,并具备超分子手性动态调控甚至可逆翻转的特性。这种动态调控对于开发刺激响应型圆偏振发光(CPL)材料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通过精确控制CPL材料的手性方向和发光颜色,可以显著提升
基于此,2024年11月12日,南开大学陈军院士/陶占良教授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题为《Electrolyte Design via Cation–Anion Association Re
dihydropleurotinic acid (2)是从真菌中分离得到的苯醌类杂萜,具有强效广谱的抗肿瘤和抗菌活性。特别是,(-)-pleurotin (1)最近被揭示是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不可逆抑制剂,能够抑制硫氧还蛋白(Trx)−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钙钛矿氧化物在高温电催化中的应用受到其活性有限的限制。外析是一种智能策略,可以使钙钛矿表面富集高活性相,从而产生异质边界。然而,这种复杂架构的确切催化作用尚未明确。
贵州大学池永贵教授团队伍星星等人通过开发硫脲双功能有机催化次磷酸与醇不对称缩合反应,形成关键磷杂原子混酐中间体,成功实现了一种P(V)中心手性化合物的催化调控新方法。
贵州大学池永贵教授团队伍星星等人通过开发硫脲双功能有机催化次磷酸与醇不对称缩合反应,形成关键磷杂原子混酐中间体,成功实现了一种P(V)中心手性化合物的催化调控新方法。
膜分离技术在化学分离过程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这得益于其操作简便、效率高、能耗低等优点。实现高效膜分离的关键在于新型膜材料的开发,然而在开发过程中往往忽视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考虑的规模化生产这一重要的环节。MOF材料具有良好的可设计性,能够在分子水平上精准调控孔
基于此,2024年11月19日,中山大学谭庚文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生发工作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hemistry发表题为《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triplet nitrene》的研
Dhilirane型杂萜分子(DMs)以其独特的6/6/6/5/5环系结构,成为真菌萜类化合物中一个罕见的类别。迄今为止,仅鉴定出11个同系物,其化学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本文基于对其生物合成的理解,开发了一种通过基因组挖掘、代谢产物分析和后修饰酶催化
基于此,2024年11月16日,温州大学侴术雷教授、肖遥特聘教授、朱燕芳特聘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题为《A Universal Interfacial Reconstruction
自组装是化学系统中一种重要的过程,因其能够通过简单的分子构建复杂的动态行为而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现有的自组装系统通常依赖于生物催化剂或外部能量输入,存在无法在封闭系统中实现自主周期性(解)组装的挑战。此外,合成化学物质的自组装动态通常受到向化学平衡松弛的限制,
手性金属有机笼因其类似酶的限域空腔和丰富的立体化学信息,在不对称限域催化、手性识别与分离及手性材料合成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能够结合低对称性客体(如天然产物分子)的配位笼由于其结构复杂,构建难度较大,是当前研究中的瓶颈。